2006/03/19 | 社区体育新闻
类别(运动健康) | 评论(0) | 阅读(85) | 发表于 21:01

全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进一步推动全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工作的开展,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探索新时期俱乐部的发展方向,交流经验,开拓思路,统一认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于2006年1月9至12日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首批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参加本次会议的除各省体育局群体处分管处长和火车头体协、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外,首批25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及部分新闻单位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近100人。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上海市体育局局长于晨、副局长李伟听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在总结经验交流会期间,还举行了首批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揭牌仪式。揭牌仪式后参加会议的代表参观了该俱乐部及上海市民健身中心和极限体育公园等。在两天的经验交流会中,有十个单位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听取了俱乐部工作管理方面专家讲课,俱乐部试点跟踪调研组负责人就试点期间跟踪调研情况向与会代表进行了介绍。最后,群体司刘国永副司长就创建俱乐部的工作思路、要求作了讲话,并对交流会进行了总结。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开拓思路,统一思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代表们针对创建俱乐部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俱乐部建设,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是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提出创建俱乐部工作,符合实际,对全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关于俱乐部的有效运行,大家普遍认为:一是要注重各地先创建。各地也要开展试点工作,坚持边试点、边创建、边完善的原则,积极稳妥,切忌一哄而上,且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有条件的俱乐部可以申请国家级。二是要确定好它的法律地位和隶属关系;三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公益性;四是要解决好它的运行机制问题。
  二、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两年的试点工作期间基本达到了试点的目的,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当前不同地区举了创建的模式,取得了可喜的宝贵经验,增强了大家做好俱乐部工作的信心。在试点工作的两年期间,多数俱乐部比较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俱乐部运行过程中突出了公益性、综合性、社会性和自治性,基本可做到自己管理、自己经营并且效果较好。由于俱乐部建设刚刚起步,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认识还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发展不平衡,创新机制不完善,缺少理性思考和有效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政策的引导等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
  三、当前俱乐部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从实际出发抓试点。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二)持续发展抓机制。要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良性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规律抓总结。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理性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
  (四)积极主动抓整合。重点是整合社区体育资源,着力解决好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问题。
  (五)立足长远抓队伍。队伍是保证事业发展的关键,通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平台。
  (六)贴近群众抓活动。活动是俱乐部生存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
  (七)营造氛围抓宣传。要通过全民健身专刊,社区体育指导丛书,简报等方式,宣传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宣传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俱乐部活动。
  (八)创新观念抓服务。俱乐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
  四、与会代表对俱乐部建设的建议
  (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要逐渐从政府和依托单位中脱离出来,实现独立经营和管理的模式。
  (二)体育主管部门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努力为俱乐部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要利用好各项政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逐步形成自我造血的机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并加强对经费的管理。
  (四)加强俱乐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俱乐部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五)加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宣传,信息的沟通及活动的交流,以便使更多的居民了解俱乐部,从而参加到俱乐部的活动中来。

(群体司)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