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可能即将与上海市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绝缘”。新华网报导,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这一“办法(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将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此举一出,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重庆市某中学教师王蓉曾经遇到过一件令她苦笑不得的事情。在她所负责的班里的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中,一位学生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到:“偶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
王蓉说,像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平时说话的口头语几乎都是这样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了解掌握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语言的极大影响,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变。但是,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处于仍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们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阻碍和误导了其对汉语的学习掌握,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
然而,在许多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的网络语言,在另一些人心里却并非就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上海二中教师彭仁杰说,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集体创作而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概而论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大家不妨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语言,同时进行相应的使用范围规范,那么就能在保证学生学好规范汉语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前不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汉语的危机》一书,指出英语的围困、翻译腔的盛行、性语言的狂欢和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台湾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那么,汉语的纯洁性是否真的到了非捍卫不可的地步呢?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如果仅仅是禁用,也许很难起到所预想的效果。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应当去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语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而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总之是既不能大声棒喝矫枉过正,也不要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重庆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庆行指出,捍卫汉语尊严,传承汉语言文化精髓和底蕴,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要吸收新的精华,也要及时祛除糟粕。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仅要区别在哪些场合和时间可以使用,也要区别哪些网络语汇适合吸收进入汉语言,毕竟语言是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